當前肉雞產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從外界環境看,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國內國際市場競爭日益加??;鄉村振興戰略正深入布局、新舊動能轉換如火如荼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處于攻關奪隘的關鍵期;我國經濟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高質量發展是大勢和方向,這些都與肉雞產業具有一定關聯性。
從產業內部看,存在種源不足,供應鏈上下游利潤不均衡,全產業鏈運行效率、產業盈利能力偏低,供需結構性矛盾問題突出等問題。整體看,產業大而不強、與高質量發展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一、對當前肉雞產業發展形勢的認識
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肉雞產業在政策、科技、市場、資本等因素作用下,得到了長足發展,在多個方面實現了突破,同時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1.產業配套體系全,但種質創新不充分
山東省肉雞產業多年來一直引領著國內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方向,種禽經營、商品飼養、投入品種供給、設施裝備研制、專業化服務等體系較為齊全,有全國大的祖代肉雞場,飼料產量居全國首位,畜牧業裝備市場布局全國,且畜牧裝備出口量全國,專業防疫隊、專業抓雞隊發展迅猛,在合作經營方面也走在全國前列。
據統計,山東省肉雞合作經營比重達70%以上。但山東省肉雞飼養主體是白羽肉雞,種源完全依賴引種,種質創新滯后,幾乎沒有自給能力,制約著肉雞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比如2019年上半年,商品雞苗價格高企、曾達10.5元/只,雞苗成本甚至超過了一直以來占養殖環節地位的飼料成本投入(通常飼料成本占60%~70%),擠占了產業鏈各環節絕大部分利潤空間。
2.產品供給能力強,但消費引導不充分
山東省是全國肉雞養殖大省。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山東省肉雞出欄16.48億只,雞肉產量232.8萬噸,連續多年穩居全國首位,雞肉出口更是占到全國一半以上。
但消費引導滯后、市場培育不足,雞肉在肉類消費結構中僅占22%左右,對“雞肉”科普宣傳不足,不少人依然對肉雞存在誤解,不敢吃雞、不放心吃雞,肉雞被妖魔化的影子還未完全消退;對雞肉多元化消費方式推廣不足,許多人不知道怎么“吃雞好”,更不知道怎么“吃好雞”。
特別是白羽肉雞作為引進品種,本身就是針對西方人的需求而培育的,與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口”“胃”需求有一定差距,怎樣讓白羽肉雞更適合中國人吃?非常值得探索研究。應該說目前我們這方面做得還不到位;同時,在雞產品開發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3.生產水平高,但效益提升不充分
隨著現代科技發展,肉雞生產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養殖過程實現了自動化,比如給設備設置一定參數之后,喂料、飲水、清糞、環境控制等環節可由設備自動完成,一人可飼養4萬~5萬只肉雞;肉雞籠養38~40天即可出欄,料肉比已降低到1.5∶1以下;地面平養料肉比也達到1.6∶1以下。
但效益提升慢,產業利潤依然較低。從種苗供應到屠宰加工,近幾年利潤維持在6~8元,且利潤分配不均衡。
比如2019年上半年,單只雞苗價格曾突破10元,種苗生產環節利潤高,屠宰環節卻幾近虧損,之后雖然雞苗價格大幅下降,但由于毛雞價格下滑,飼養環節處于嚴重虧損狀態。從上半年整體效益看,商品肉雞養殖環節盈利狀況不容樂觀。
4.市場容量空間大,但供給支撐不充分
從世界肉類消費看,美國雞肉消費占肉類總消費量的42%,人均年消費量46千克以上,日本雞肉消費占肉類消費的47%,人均年消費量在40千克以上,而中國人均年雞肉消費量僅為10千克,只占肉類總消費量的21%,應該說我們雞肉消費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但要清醒地看到,我們以白羽肉雞為主導的肉雞產業,同質化競爭嚴重,從業者普遍追求低成本投入和料肉比,不斷挑戰雞只的生長極限,這會帶來雞只抵抗力下降、肉質下降乃至食品安全等相關問題